1月18日,中国煤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暨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年度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报告会上表示,2013年,我国能源结构有了实质性优化,非化石能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电力增量主体。2014年能源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预期非化石能源比重进一步优化至10.7%,在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提高0.9个百分点。
2013年能源形势:前凉后暖
吴吟表示,2013年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宽松,呈前凉后暖的态势,能源消费增速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其中煤炭略有增长,石油平稳增长、天然气快速增长、非化石能源大幅增长。
据预测,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37.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约4%。其中煤炭消费量37.4亿吨,较上年增加7000万吨,同比增长1.9%,增速较上一年下降0.6个百分点;石油表观消费量5亿吨,同比增长1.5%,增速较上一年下降3.5个百分点;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68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3%,增速较上一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5.3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2013年我国原煤产量37亿吨,较上年增加约5000万吨,同比增长约1.4%,增速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国内原油产量约2.1亿吨,同比增加370万吨,增长1.8%。天然气产量117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1%,增速较上一年提高5.7个百分点。
2013年全国发电量5.3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7.5%。其中:水力发电量87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火力发电量4.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核电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风力发电量13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1%; 太阳能发电量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倍;生物质发电量420亿千瓦时。
从消费结构看,预计2013年煤炭消费比重分别为65.7%,较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石油消费比重18.9%,提高0.1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重5.5%,提高0.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9.8%,提高0.4个百分点。
从生产结构看,预计2013年原煤生产比重76.1%,较上一年降低0.4个百分点;原油生产比重8.7%,下降 0.2个百分点;天然气生产比重4.2%,下降0.1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生产比重10.9%,提高0.6个百分点。
吴吟指出,"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增速总体放缓,前两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51%。而"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8.36%,"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6.61%。
值得一提的是,非化石能源成为电力增量主体。从发电量结构看,2013年火电、水电发电量分别下降0.9和0.5个百分点,风电、核电和太阳能及其他发电占比分别增加0.5、0.1和0.8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
2014年:将成原油最大进口国
吴吟认为,随着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能源消费增速进一步放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进一步下降。2014年,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预期非化石能源比重进一步优化至10.7%,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6.1%,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左右。
煤炭方面,市场仍维持供大于求状态。但煤炭工业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深入推进煤炭产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集中度。《煤炭产业政策》有望修订发布。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商品煤质量标准或将出台,将限制劣质煤炭、低热值煤炭的长途运输和异地利用。
油气方面,2014年,国内原油产量稳定,原油进口量增幅略高于2013年,将超过美国成为最大进口国。国内天然气产量超过1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12%;进口天然气超过6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以上;天然气供气缺口可能增大。天然气管网设施公平准入和开放、石油天然气现货和期货市场建设,将列入重点研究范围。
电力消费方面,2014年增速将有所回落,预计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左右。核电装机可望投产8台、864万千瓦;预计2014年新增火电装机容量3500万千瓦,增速降至4%。
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国已步入全面、快速、规模化发展重要阶段。预计2014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超过4亿千瓦。
中电联副秘书长欧阳昌裕更进一步指出,2014年全年电力需求约5.7万亿千瓦时,增长7%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3.5%,第二产业增5.8%,第三产业增11.5%,居民用电增10%左右。
在电力供应方面,新增装机9600万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5648万千瓦,比重达到58%左右。年底全国发电装机13.4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3.0亿千瓦、火电9.0亿千瓦、核电2109万千瓦、并网风电9300万千瓦、并网太阳能2900万千瓦左右。
全国电力供需全年总体平衡。其中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华东、华中、南方区域电力供需平衡:江苏、浙江可能短时偏紧;重庆、西藏可能偏紧;海南可能短时偏紧。华北区域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4460小时左右,其中火电设备利用小时5050小时左右。(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网)